青藏铁路格拉段换铺无缝线路施工纪实

2016-09-19 来源:人民铁道报

9月12日10时30分,随着托居至安多间1488公里500米至1490公里无缝线路的换铺完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无缝线路全线贯通。

破解难题天路升级

今年7月1日,是青藏铁路开通运营10周年纪念日。据青藏铁路公司统计,10年来,这条“钢铁巨龙”累计运送旅客1.18亿人次,运送货物4.55亿吨,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能支撑。

10年来,青藏公司认真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开展高原铁路,特别是冻土区段无缝线路研究和实验工作,解决了无缝线路稳定性及高原钢轨焊接等多项难题。

2010年,青藏公司在不冻泉区段换铺无缝线路实验取得成功后,于同年8月按照“先非冻土、再冻土”的顺序正式开展无缝线路换铺工作。

施工中,该公司在换铺无缝线路前充分使用配砟车对换轨地段的道床进行了配砟、平砟作业,保证了道床砟肩宽度、平整度、密实度。该公司充分发挥捣固、稳定车在换轨施工方面的作用,在换轨作业前后,对换轨地段各进行一遍大机捣固和稳定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换轨施工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这种施工技术、工艺方法的改进在全路换轨施工中都是首创。为确保长轨运卸环节不影响换轨施工进度,他们加强对长轨车装、运、卸各个环节的卡控,有效保证了换铺工作的正常进行。

历时7年,格拉段南山口站至拉萨站间全长1111公里的线路换铺施工全部完成,并配套安装了无缝线路防断轨监测系统。9月12日11时23分,首列客车在参建人员的欢呼声中驶过该区段。至此,青藏铁路全线展现了无缝化。这项施工体现了高原铁路轨道结构无缝化和重型化改造的新成果,将为全面改善高原铁路轨道结构、进一步提升列车运行品质发挥重要作用。

“更换的无缝钢轨,每米重量达60公斤,密度更大,强度更高,不仅可承受更快的列车运行速度,提升乘车舒适度,而且能提高线路质量,降低养护成本和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青藏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中国“智”造建功天路

换铺无缝钢轨是将原有的P50型25米短轨更换为无缝钢轨。施工中,首先要将500米一段的P60长钢轨在线下焊接为1.5公里的长轨,然后安装在指定位置后,再进行最后的无缝焊接。因此,钢轨焊接是高原无缝线路铺设的最重要环节。

2010年8月,青藏公司引进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YHGQ-1200型移动式气压焊轨车。它是目前最先进的无缝线路焊接设备,集焊接、保压推凸等功能于一体,能够进行线上焊、线下焊等。

新型YHGQ-1200移动式气压焊轨车存在车体构造复杂、安全把控难等现实问题。为了能让新设备按计划进行施工作业,西宁工务机械段换轨车间副主任张炜认真研究《YHGQ-1200型移动式气压焊轨车说明书》,反复进行研究试验,不断积累操作经验,并将使用技巧传授给车间干部职工。

7年间,换轨能力由初期的年20公里提升到231公里,240分钟“天窗”换轨铺进度从最初的日换铺1公里,提升到最大日换铺4公里,超过平原地区换轨速度。今年8月2日,参建人员在格拉段唐古拉至唐南区间使用单台移动式气压焊轨车在240分钟“天窗”点内安全、优质地完成了5处10头的长钢轨线下焊接任务。这一焊接接头数量也创下“天窗”点内高原气压焊接数量的新纪录,标志着焊轨队在高原气压焊接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为确保施工质量,换轨工作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下达的计划,逐年进行。7年间,施工总人数达39万人次。

在每年4月至10月的换轨期内,参建人员多次克服“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建设难题以及长期夜间施工、“天窗”施工的困难,在“生命禁区”书写着中国铁路人的责任和担当。换铺施工中所有关键岗位都由有着2年到3年换铺经验的职工担当,虽然施工时间长、换轨车间人员有更替,但并未发生因技术力量不足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

风火山隧道,海拔5010米,全长1356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洞内含氧量最低的铁路隧道,施工难度极大。青藏公司精心安排施工各个环节,优化施工方案,终于在2015年7月19日完成了换铺施工。

这项长达7年的施工圆满结束,实现了青藏铁路在运营期间“天窗”作业“零事故”、换铺质量100%合格的优异成绩,再次书写了“天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