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信息
(2016年第13期,总第179期)出版日期:2016年9月15日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部牵头制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并已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
一、教育使命
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沿线各国唇齿相依,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教育合作前景广阔,大家携手发展教育,合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既是加强与沿线各国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区域教育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合作愿景
沿线各国携起手来,增进理解、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互学互鉴,谋求共同利益、直面共同命运、勇担共同责任,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共同致力于:
推进民心相通。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不断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支持沿线各国实现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教育深度合作、互学互鉴,携手促进沿线各国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
三、合作原则
育人为本,人文先行。加强合作育人,提高区域人口素质,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坚持人文交流先行,建立区域人文交流机制,搭建民心相通桥梁。
政府引导,民间主体。沿线国家政府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多种资源,引导教育融合发展。发挥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活跃教育合作局面,丰富教育交流内涵。
共商共建,开放合作。坚持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各国教育发展规划相互衔接,实现沿线各国教育融通发展、互动发展。
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寻求教育发展最佳契合点和教育合作最大公约数,促进沿线各国在教育领域互利互惠。
四、合作重点
沿线各国教育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将以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三方面举措为建议框架,开展三方面重点合作,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
(一)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
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开展“一带一路”教育法律、政策协同研究,构建沿线各国教育政策信息交流通报机制,为沿线各国政府推进教育政策互通提供决策建议,为沿线各国学校和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咨询。积极签署双边、多边和次区域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制定沿线各国教育合作交流国际公约,逐步疏通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性瓶颈,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协力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
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签证便利化,扩大教育领域合作交流,形成往来频繁、合作众多、交流活跃、关系密切的携手发展局面。鼓励有合作基础、相同研究课题和发展目标的学校缔结姊妹关系,逐步深化拓展教育合作交流。举办沿线国家校长论坛,推进学校间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支持高等学校依托学科优势专业,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应对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沿线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机遇。打造“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各国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推进“一带一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研究构建语言互通协调机制,共同开发语言互通开放课程,逐步将沿线国家语言课程纳入各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拓展政府间语言学习交换项目,联合培养、相互培养高层次语言人才。发挥外国语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推进基础教育多语种师资队伍建设和外语教育教学工作。扩大语言学习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规模,倡导沿线各国与中国院校合作在华开办本国语言专业。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
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鼓励沿线国家学者开展或合作开展中国课题研究,增进沿线各国对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与对象国合作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研究。逐步将理解教育课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沿线各国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青少年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加强“丝绸之路”青少年交流,注重利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文化体验、体育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和新媒体社交等途径,增进不同国家青少年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
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推动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支持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范围学历互认机制,实现区域内双边多边学历学位关联互认。呼吁各国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认证机制,加快推进本国教育资历框架开发,助力各国学习者在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教育之间进行转换,促进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共商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逐步实现就业市场的从业标准一体化。探索建立沿线各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促进教师流动。
(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
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为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全面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把中国打造成为深受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以国家公派留学为引领,推动更多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坚持“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并重、公费留学和自费留学并重、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重、依法管理和完善服务并重、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并重”,完善全链条的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保障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成功留学。
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有条件的中国高等学校开展境外办学要集中优势学科,选好合作契合点,做好前期论证工作,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模式、服务当地模式、公共关系模式,使学校顺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整合资源,积极推进与沿线各国在青年就业培训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倡议沿线国家之间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实施“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开展“丝绸之路”教师培训,加强先进教育经验交流,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加强“丝绸之路”教师交流,推动沿线各国校长交流访问、教师及管理人员交流研修,推进优质教育模式在沿线各国互学互鉴。大力推进沿线各国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教材课件和整体教学解决方案输出,跟进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沿线各国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均衡发展。
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推进沿线国家间的研修访学活动。鼓励沿线各国高等学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能源、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联盟内或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
(三)共建丝路合作机制
加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开展沿线国家双边多边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商定“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总体布局,协调推动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教育质量保障协作机制和跨境教育市场监管协作机制,统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行动。
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增加教育合作的新内涵。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力量,推动沿线各国围绕实现世界教育发展目标形成协作机制。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韩大学校长论坛、中俄大学联盟等已有平台,开展务实教育合作交流。支持在共同区域、有合作基础、具备相同专业背景的学校组建联盟,不断延展教育务实合作平台。
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发挥教育援助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行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教育援助力度,重点投资于人、援助于人、惠及于人。发挥教育援助在“南南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沿线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国家、教育系统和民间资源,为沿线国家培养培训教师、学者和各类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整体教学方案、配套师资培训一体化援助。加强中国教育培训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倡议各国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通过国家资助、社会融资、民间捐赠等渠道,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做大教育援助格局,实现教育共同发展。
开展“丝路金驼金帆”表彰工作。对于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和区域教育共同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人士、团队和组织给予表彰。
五、中国教育行动起来
中国倡导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共同体,聚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首先需要中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率先垂范、积极行动。
加强协调推动。加强国内各部门各地方的统筹协调工作,有序开展“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推动中国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和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中国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和全国性行业组织紧密配合,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大局,寻找合作重点、建立运行保障机制,畅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对接沿线各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地方重点推进。突出地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性、支撑性和落地性,要求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抓紧制定本地教育和经济携手走出去行动计划,紧密对接国家总体布局。有序与沿线国家地方政府建立“友好省州”“姊妹城市”关系,做好做实彼此间人文交流。充分利用地方调配资源优势,积极搭建海内外平台,促进校企优势互补、良性合作、共同发展。多措并举,支持指导本地教育系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区域高地,助力做强本地教育。
各级学校有序前行。各级各类学校秉承“己欲立而立人”的中国传统,有序与沿线各国学校扩大合作交流,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选择优质资源引进来,兼容并包、互学互鉴,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中小学校要广泛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重点开展师生交流、教师培训和国际理解教育。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
社会力量顺势而行。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一带一路”教育民间合作交流,吸纳更多民间智慧、民间力量、民间方案、民间行动。大力培育和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通过购买服务、市场调配等举措,大力支持社会机构和专业组织投身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活跃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加快推动教学仪器和中医诊疗服务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和个人按照市场规则依法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涉外服务等教育对外开放活动。企业要积极与学校合作走出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发展。
助力形成早期成果。实施高度灵活、富有弹性的合作机制,优先启动各方认可度高、条件成熟的项目,明确时间节点,争取短期内开花结果。2016年,各省市制定并呈报本地“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及丝路合作机制建设。2017年,基于三方面重点合作的沿线各国教育共同行动深入开展。未来3年,中国每年面向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六、共创教育美好明天
独行快,众行远。合作交流是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主要方式。通过教育合作交流,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沿线各国人民生活福祉,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通过教育合作交流,扩大人文往来,筑牢地区和平基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国愿与沿线各国一道,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共同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弹性化合作进程,打造示范性合作项目,满足各方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教育部倡议沿线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战略规划对接和政策磋商,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机制与模式,增进教育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追求教育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益,互知互信、互帮互助、互学互鉴,携手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生活新篇章。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院校简讯:
南京铁职院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丹阳北站信号工程开通投入使用
我校国家高铁实训基地四楼高速铁路列车调度指挥实训室是学校投资巨大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以京沪高铁沪宁段为蓝本,共8个模拟车站,室内设备采用全真的建设制式。丹阳北站是8个模拟车站中的其中之一。
丹阳北站计算机联锁系统是由青岛电务段下道的铁科院TYJL-TR9型设备,该系统采用三取二容错技术,通过从输入模块、主处理模块到输出模块实现三路完全独立的通道,最后在输出模块上硬件表决,三取二,或者当一路故障时进行二取二后输出。
在暑假期间,我校实训中心人员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与铁科院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沟通,配合铁科院修改软件,并对原设计图纸进行了大量修改,经过十多天的紧张施工,丹阳北站信号工程终于顺利开通。
丹阳北站信号工程的顺利开通,加之之前开通的南京南站、镇江南站和上海虹桥站,高速铁路列车调度指挥实训室目前已经具备四种制式的计算机联锁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习实训、操作演示、故障排查以及企业员工的培训。另外,暑期期间我校还完成了昆山南站的信号施工任务,已经具备了信号工程的开通条件。
至此,我校国家高铁实训中心四楼的建设任务已经完成过半,离既定的建设目标更进了一步,为我校实训资源建设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铁职院召开第二期赴摩洛哥技术合作项目专家座谈会
按照中国土木集团有限公司与我院签订的协议要求,学院选派陈晓民、刘伏龙两名老师赴摩洛哥建筑与公共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第二期技术合作项目。
2016年8月28日,学院召开第二期赴摩洛哥技术合作项目专家座谈会,院长王玉涛、副院长张齐坤、副院长徐群和人事处、党委办公室、铁道建筑系负责人以及第一期赴摩洛哥的专家汪奕老师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王院长详细了解了参加第一期技术合作项目的汪奕和陈晓民老师在摩洛哥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询问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饮食是否习惯等。王院长指出该技术合作项目得到了国家和天津市委的大力支持,今年4月8日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副局长艾音方一行视察援摩洛哥合作项目时还对陈晓民、汪奕两位专家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汪奕和陈晓民老师对学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关心及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表示正是由于学院在后方的大力支持,他们才能在前方全力以赴工作。
王院长对第二期陈晓民、刘伏龙两位专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指出此次技术服务项目是我院第二次进行技术输出,他代表全院师生对两位教师表示感谢。王院长要求两位同志,一要严于律己,时刻谨记自己代表国家、代表学院;二要勤于工作,在实践上多下功夫,把我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带给合作方的同时,也要善于取长补短,把优秀的国际教学经验和技能带回国内;三要把握机遇,做强铁院形象,努力拓宽合作形式,为国家、为铁院增光添彩。王院长多次强调,学院领导和各部门将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会全力解决他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困难。陈晓民、刘伏龙两位老师表示一定会努力工作,不负众望,竭力把津铁院品牌打出去。
选派教师赴摩洛哥开展技术合作项目是我院的重点国际交流项目之一,也是我院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院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涉外培训水平,提升我院的国际形象和在国内同行中的声誉,进一步增强学院软实力。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一企三校”合作第三次研讨会在辽宁铁职院召开
2016年7月27日,由沈阳铁路局牵头,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共同参与的“一企三校”合作研讨会第三次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由沈阳铁路局职教处处长张玉光主持,沈局职教处、劳卫处、运输处、机务处、车辆处及三所职业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共24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针对三个方面议题进行了研讨:一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与企业优秀技能人才预选方案;二是预签订就业意向的高职学生订单培养方案;三是品牌专业建设评估的指标框架。
历经一天的时间,会议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管理机构、形式、方法、项目专业、内容涵盖、过程组织以及对优胜参赛学生的奖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研讨;就签订就业意向高职学生的订单培养方案、课程优化调整、强化培训的组织形式以及各专业培训主要内容进行了沟通和确认;就合作共建品牌专业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框架等重点内容达成共识,会议最终提出三项要求,作出八项决定。
会议对三所高职院校提出要求,一是联合举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讨论稿,要进一步丰富和细化,结合会议达成的原则性意见、建议,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二是要广泛收集铁路现场的实物资料,研究开发紧贴现场实际的教学课件,组织选派优秀专业教师承担强化培训的教学任务;三是要多承担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各项工作,与路局各业务处室紧密沟通,使竞赛贴近生产实际。会议同时指出,沈阳铁路局将充分发挥四个培训基地的作用,多给各高职院校一些设备支持,多给专业教师创造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平台和机会;“一企三校”校企合作要做好包装,加强宣传,形成影响力,得到企业、行业及职教主管部门的支持。
会议决定,成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机构,明确路局职能处室、业务处室以及三所院校职责任务;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为“校企联合大赛”,每年一次,时间在二季度;会议确定了运输、客运、机务、动车、车辆、工程(三合一)、信号、供电(网电合一)8个技能竞赛的专业工种;要求各校要组成专业团队,对路局四个职培基地和三所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摸清家底,做好评估。
会议确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为:2+0.5+0.5,各校要根据路局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会议要求,对接沈阳铁路局的技术设备和岗位需求,以各校为单位对意向签约到沈阳铁路局的学生要通过补强培训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由铁路局各业务处室把关,各校要制定好培养方案,补强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实现学校课程教学、企业岗前培训、现场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顶岗工作。
会议对合作共建品牌专业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框架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要求三所院校根据国家、省以及行指委的要求,协商研究制定相关专业标准。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科职院培训马来西亚铁路公司(KTMB)动车组专业技术人员
9月5日上午9时,马来西亚铁路公司(KTMB)动车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开班典礼在学院办公楼311会议室举行。学院院长万友根、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克湘、马来西亚铁路公司(KTMB)动车组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团团长Muhammad Nasir Bin Din;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周铨、海外市场营销中心经理盛滔、海外市场营销中心经理谢双应、人力资源部经理罗胜耀及学院相关二级院系、部门负责人出席开班典礼。来自马来西亚铁路公司(KTMB)的18名动车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开班典礼。开班典礼由学院副院长戴联华主持。
万友根致辞。他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来自马来西亚的学员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给予合作支持的中车兄弟单位表示衷心感谢。他向与会人员系统地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况、专业特色、硬件设施、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新校区建设等情况。在未来3个月里,我院将与中车株机公司一道,按照培训要求,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技能,耐心细致地解疑释惑,一定让大家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回国后为马来西亚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他祝愿,本次培训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与马来西亚友谊地久天长。
马克湘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热烈欢迎来自马来西亚的学员朋友,向铁路科技职院周密的培训安排表示衷心感谢。他说,铁路科技职院在轨道交通培训行业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能够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动车组各系统部件的结构,熟悉专业相关知识,为学员们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马来西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他希望,培训班学员们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为提升马来西亚轨道交通行业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铁路公司(KTMB)能够达成更多的合作项目,实现两国之间合作与交流的互利共赢。
马来西亚铁路公司(KTMB)动车组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团团长Muhammad Nasir Bin Din及代表团副团长Mohd Firdaus Bin Hassan分别表达了对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及铁路科技职院的衷心感谢。他们希望,能够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拼尽全力、用心学会更多关于铁路动车组的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将学习成果贡献给自己的祖国,在未来能够推动马来西亚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
会后,与会人员齐聚办公楼前坪合影留念。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