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委员会信息(2016年第18期,总第184期)

2017-02-06 来源: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信息

(2016年第18期,总第184期)出版日期:2016年11月20日

优质校建设,高职改革举起“新标杆”

10月底于南昌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共设计了五个主题分论坛。其中一个分论坛的火爆程度,远超组委会想象,受场地限制和出于安全考虑,组委会在开场时不得不采取了限流措施。这个分论坛的主题就是——“从示范到优质:回顾与展望”。可以说,在高职战线,当下院校长们最关注的莫过于“优质校建设”这一话题了。论坛找准“痛点”,邀请了高职教育专家、示范(骨干)院校领导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代表,一起回顾示范院校建设历程,总结经验成果,探讨优质校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从示范到优质,扶优扶强政策延续

2006年至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年来,项目建设院校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去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那么,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建设到底是怎样一个关系?有着怎样一个发展脉络?

用教育部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的话来说,示范校建设,关键是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最显著的变化是,对高职院校‘本科压缩饼干’的诟病基本没有了。”确实,如今这个词基本成为了历史,很少再被人提及。

“500个专业,每个专业平均500万的投入,示范校做了一批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由此形成专业发展标准。”高职研究领域著名专家、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协作委员会副会长马树超解读示范校建设初衷。在谈到成效时,他非常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査建中的总结:逐步成熟的面向职场模式,正在深化的产学合作关系,双师教学团队的理念和机制,紧跟市场的观念和体制,对职场中层人才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的意识。

百所示范校建设之后,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继续推进,新增建设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全国高职高专校联会副秘书长童卫军用了3年时间对骨干校建设进行绩效评价,撰写出40多万字的评价报告。他认为,骨干校建设重点探索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而正是骨干校的先行先试,倒逼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校企合作、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顶岗实习补贴、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和实训耗材补贴等配套政策,使骨干校的创新经验上升为制度化成果,整体优化了高职的发展环境,提升了产教融合的契合度。

在他的报告中,骨干校在教学成果奖、资源库建设、技能大赛、生源质量、就业质量等教育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等关键指标上,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比如,《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了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其中25所是国家骨干院校,显示了骨干院校在服务区域行业企业方面的独特贡献。“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骨干校平均值是全国高职院校平均值的3.2倍。

“示范校建设重点抓的是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骨干校建设重点抓的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而优质高职建设则重点抓产教融合的院校整体质量提升。”马树超.为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建设理清逻辑关系。

林宇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阐释:“工学结合是在教学层面,校企合作是在办学层面,而产教融合则是在管理层面。”为何要启动优质校建设,林宇认为,主要基于三种考虑:一是延续扶优扶强的政策,对于建设基础好、改革意识领先的院校重点投入,率先突破。二是传递不进则退的压力,示范校、骨干校不是永远贴上标签,优质校建设不是其他学校就没有机会。三是起到举旗的作用,可以凝聚人心。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优质校建设就是高职院校“双一流”。

优质校怎么建,产教融合是主线

“在优质校建设中,必须体现国家的新要求。”马树超指出,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因此,要把产教融合作为优质校建设的主线。

对于优质校要实现的目标,马树超概括为六个方面: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要实现这六个方面,产教融合是必备前提。”因此,马树超希望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为建设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优质校建设有没有标准?我认为有,要坚持这四点。”林宇提出,一要坚持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深化促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教育部正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正是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的有效手段”。二要坚持围绕专业建设,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提振师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专业办得好坏,决定了学校的特色和质量”。三要坚持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教学信息化方面下大力气,不仅是资源信息化,关键是在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考核上把信息化手段用起来”。四是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扩大对外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推动经济发展能力,提高社会服务附加值。”林宇强调,这四点不仅优质校建设要遵循,也是所有高职院校发展都要遵循的。

湖南省2015年启动了卓越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可以算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地方版”。湖南计划立项建设20所左右卓越高职院校,目前已立项15所。在2015年立项的8所卓越高职院校中,有4所原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没能入选,而有3所非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成功立项,湖南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3所院校之一。院长朱厚望在论坛上介绍,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长沙航院校立足军队航空修理,紧贴军队士官培养,拓展中航工业制造、民用和通用航空,面向航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打造航空特色专业品牌,形成了准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发展模式。而对接航空产业,打造一流特色航空专业群,也带动了学院一流教师团队的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得到很大提升。

后示范优质校建设,仍需财政有效支持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中央财政对于示范校的500个专业,给予了每个专业500万元的支持;在国家骨干校建设中,中央财政投入了20亿元。与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不同的是,截至目前,优质校建设并未从中央财政获得支持,由此,一些省份处于观望之中。

同样没有落地的还有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的其他一些工作。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在会上介绍,行动计划发布后,一些省份积极主动承接各项建设任务,项目投入经费达到200多个亿。截至目前,有13个省印发了省一级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所列81个项目,由省牵头落实参与的有71项,行动计划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取决于省级政府。”王扬南强调。

对于这种状况,林宇感到有些着急。他在会上表示,虽然当前优质校建设是由地方先行投入,但教育部也在争取国家层面能加大投入。“地方优先支持建设的优质校理所当然会成为国家优质校的候选学校。如果中央财政有投入,现在就是后续项目的起点。希望地方不要再等、不要再看,抓紧启动这项工作。”林宇说得很直白。

据了解,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强化了绩效考核,教育部为此制定了一些细化指标并每年采集。三年建设期满后,每个项目要有绩效报告,各地任务和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将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惩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验收的重要依据。

童卫军在编制骨干校绩效评价报告时发现,2015年只有54所骨干校生均拨款达到 12000元以上,比验收时减少了13所。其中地市级政府主办的骨干校有13所达到12000元以上,较验收时减少了7所,因此地方政府还需要继续努力。他深切感到,只有“中央财政给力、地方财政努力、行业企业发力、骨干院校出力”,才能形成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合力。“专项资金引导改革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政府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他建议,中央财政的专项引导资金能够和财政转移支付并行,这样更有利高职院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争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优质高职院校。

(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院校简讯:

湖南铁职院与国际知名企业NI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交流

11月2日下午,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院校合作经理刘晋东、周冠雄一行来到我校进行校企合作交流。铁道供电与电气学院院长唐亚平、电子教研室主任魏丽君出席会议,围绕校企合作这一主题与其展开了交流探讨。

首先,唐亚平院长简要介绍了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历史和行业背景,就电气学院近年来开展的校企合作相关工作与两位专家进行了交流,表达了电气学院与世界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愿望。随后,NI公司的刘晋东经理介绍了其企业概况、院校计划及最新产学合作案例,并表示非常希望能与电气学院进行长期合作。其后双方就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教材开发与学生考证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交流。

据了解,NI公司被Great Place to Work机构评为世界Top25最适合工作的公司之一,拥有专门的院校计划及院校产品研发部门。在“带动学科发展、引领产业进步”的美好愿景下,NI公司自2011年起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赛,于2012年推出了第一个国际MOOC课,2013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015年以后与教育部合作开展产学合作育人项目。利用产学研合作的契机,NI公司近年来与同济、哈工大、北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创建了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联合实验中心及创新培养基地,并继续积极寻求着与国内高校的合作机会。

在此次2016年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的大背景下,NI公司与我校电气学院达成校企合作共识,此次合作意向的达成加强了我校电气学院与企业的对接力度,对电气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就业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德国萨克森州职业教育代表团访问武汉铁职院

11月2日,德国萨克森州经济教育协会会长莱弗•许普纳先生、萨克森州经济教育协会国际项目负责人安讷•黑尔格特女士、德国尼斯基WBN车厢车皮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托马斯•施戴乐先生、尼斯基WBN车厢车皮制造有限公司人事部主管彼得•舒尔茨先生、德国LBZ德语培训学校(武汉)校长包芳女士等一行五人来我校交流访问。

上午10:00,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洽谈会在我校砺能厅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校长程时兴主持,副校长周慎、教务处处长苏云峰、实训中心主任白有林、机车车辆学院副院长王德洪、宣传部部长侯晓璐、校办主任吴国毅以及外事处处长刘励出席会议。

会议开始,德国萨克森州经济教育协会会长莱弗•许普纳先生表示,他是第二次来到我校,七年前的第一次访问对我校印象深刻,很荣幸再次访问,希望充分了解我校七年间的发展和变化,并希望能与我校开展多方面合作。

尼斯基WBN车厢车皮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托马斯•施戴乐先生随后发言,他介绍说,尼斯基WBN车厢车皮制造有限公司18年间一直保持跟中国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但与中国职业院校的交流洽谈还是第一次,深切希望与我校有师资培训、境外实习等方面的合作。

校长程时兴从学校简介、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四方面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的成长与发展,并展示了我校荣获世界职教院校联盟 2016年世界大会(巴西)卓越奖“学习与就业机会”铜奖的相关情况,同时强调:“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贴近市场,同时要有超越市场的眼界;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只是考虑企业现在需要什么人才,还要更加关注企业未来需要什么人才!”

通过双方深度洽谈,可以从互派交流生和开展德国“双元制”教师培训等方面启动合作项目,希望双方各派一名联系人充分沟通,争取早日实质性开展合作项目,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全国铁道车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南京铁职院召开实训装备研讨会

11月7日,全国铁道职教铁道车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训装备研讨会在我校办公楼503举行。会议由铁道车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袁清武主持。我院钱吉奎院长、刘盛烺副院长参加会议,来自全国各铁路职业院校和中国铁道出版社、各铁道专业教学实训设备生产厂家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钱吉奎院长致辞,表达了对来自全国各兄弟院校铁道车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会议能圆满完成2016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任务;接着,由郑州捷安、沈阳远驰、天津维科等实训装备生产厂家进行其产品的介绍,与会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进一步了解实训装备的各项功能,武汉动车段负责人对动车组教学、培训范围等提出了较好的建议;最后,铁道车辆专指委的委员们就专业建设标准、实训装备标准、教师竞赛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下午,与会的委员们参观了我校的江苏铁路教育馆、国家级高铁实训基地,以及机车车辆学院的多个实训室,在了解实训设备的同时,对我校实训装备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专业实训装备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就专业实训室建设、实训教学组织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铁职院成功举办轨道列车司机职业技能竞赛华北区天津预赛

2016年10月25日,第八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中车株机· 捷安杯”轨道列车司机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组)华北区天津预赛在我院圆满举行。我院副院长徐群、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培训中心主任孟毅、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院长闫福刚、我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主任甄东生及裁判长、裁判员团体等参加了开幕仪式。

副院长徐群在开幕式上致辞,她提到本届大赛是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技能竞赛第一次登上国家级一类大赛的平台。通过竞赛,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落实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国家战略,加快培养一批适应交通运输行业技术进步、优质公共服务要求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达到在全国宣传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搭建选拔优秀技能人才、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通过本届大赛,将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中掀起“以赛促学,树勤学苦练学风;以赛促教,做理实一体双师”的热潮,将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职业院校师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次预赛,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和我院分别派参赛选手进行了理论知识和模拟驾驶技能的比拼。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我院选手获得了晋级全国总决赛的资格。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职院建筑装饰专业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综合技能竞赛上喜获佳绩

在第三届全国职业院校“建筑装饰综合技能”竞赛上,由我院带队老师范海燕、张莉指导的建筑装饰14级参赛团队(学生:张红艳、赵文风、唐晓嘉)喜获“团体一等奖”、单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

本次竞赛是由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与规划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联盟联合主办。此次比赛有全国80所院校,243名参赛选手参加。大赛设置了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工程量清单编制两个赛项,并设置了团体奖和单项奖。通过这次比赛,检验学生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与工程量清单编制的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山东职业学院)

2016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机务系统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竞赛在湖南铁科技职圆满落幕

11月3日16时30分,2016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机务系统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竞赛闭幕式在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机务部设备处副处长罗为东、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机务处科员罗刚、裁判长胡万才、学院机车车辆学院院长孔克文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十八个铁路局(公司)的参赛选手、代表队领队、裁判员及会务组工作人员参加闭幕式。闭幕式由机车车辆学院学工办主任程伟超主持。

胡万才宣读比赛结果并为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荣获团体第一名、上海铁路局荣获团体第二名、沈阳铁路局荣获团体第三名;南昌铁路局荣获精神文明奖;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

孔克文在讲话中说,此次职工技能竞赛即将落下帷幕,但学院与全国十八个铁路局(公司)的情谊绵延千里、割舍不断,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打造蓝领精英,打响中国铁路品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最后,他祝愿各大铁路局、各位参赛选手工作顺利、事业辉煌。

罗为东致闭幕辞。他代表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机务部向付出辛勤劳动的裁判表示崇高敬意,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参赛选手表示祝贺,向为大赛成功举办而付出辛勤劳动的铁路科技职院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此次职工技能竞赛取得了预期效果,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各竞赛选手通过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切磋技艺,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为保证机务设备职工技能竞赛活动深入、有效、持久的开展,他要求,一是要与安全生产相结合,通过不断深入开展各种现场作业演练,实地操作学、练、比活动,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故障处置和快速反应等综合能力,为铁路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将技能比武作为检验职工培训成效、考核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促进员工勤学科学知识、苦练劳动技能,为铁路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要与铁路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技能竞赛作为树立和展示铁路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引导广大员工增强本领、提高技能,营造铁路人的工匠风采。四是要与评优评先、人才选用相结合,通过完善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为各机务段评优评先和选拔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渠道,激发职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精神,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把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程伟超宣布2016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机务系统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竞赛圆满落幕。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铁职院在全国铁道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客运)技能竞赛中喜获佳绩

2016年10月26日-28日,由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铁道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客运)学生技能竞赛在广西柳州举行。经过激烈角逐,广州铁职院代表队派出的3个工种9位选手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的喜人成绩。

此次大赛分为理论机考、理论笔试、实作考试三部分内容,来自全国20支代表队共计180名选手参加3个工种的技能竞赛,铁路售票员、列车员和客运值班员三个赛项各设团体奖。经过选手和指导教师近四个月的不懈努力,由运输物流管理学院朱宛平院长亲自带队,姬秀春、韩荔老师指导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4级高爱微、周春琳、黄泽舜同学获得客运值班员赛项二等奖,庄燕乔、陈晓敏、刘佳佳同学获得铁路售票员赛项三等奖,夏婉华、莫斯敏、钟铎同学获得列车员赛项二等奖。

铁道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虹指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是检验铁道运营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更为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搭建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技能水平的舞台,为相关院校的客运专业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通过这次竞赛,围绕“技能比武”检验了我院实践教学的成效,进一步促进了运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鼓舞了全院学子再接再厉、勇创佳绩的决心。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铁职院举行“工业4.0与高职人才培养”学术报告会

11月4日下午,我校在天佑报告厅举行“工业4.0与高职人才培养”学术报告会。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副总裁杜品圣博士主讲。我校校长周群、副校长邱同保、杨楠、杨喆、纪委书记黄立屏、菲尼克斯中国公司总经理张龙以及学校全体教职工参与聆听此次报告会。

杜博士在报告会上围绕工业4.0的起源、背后的深入思考以及在工业4.0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关注点加以论述。并阐明人才、产品、机器的重要关联。

杜博士引用“默尔克邀请奥巴马到德国汉诺威参观展览会”的事例说明产业变革工业4.0的重要性。他表示,现物联网在工作领域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成功推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需从正确角度出发,正确理解并认识到工业4.0的创新技术与精神,催进教育发展。

杜博士分别从颠覆性、影响性、价值性三大特征说明了实现工业4.0的精神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他说:“物联网颠覆性的创新,改变了人的意识行为、社会的伦理道德;工业4.0是影响性的创新,运用新型发展中的技术来影响工业的发展;研究开发产品则是价值性的创新,人们可以直接运用这些开发成功创造价值。”

杜博士就高职培养人才的市场定位、教育与菲尼克斯进行合作对我校培养人才提出建议。他指出两点:一是学生需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技改能力、精益的工艺方法、研究开发的思维素质;二是学校应加强与对口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学校企业面向应用实践的师资培训体系,请企业专家做讲座老师、送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建立学校企业的合作平台,共建学生教育培养基地、师生研究实验基地、项目管理实训基地及企业新技术展示基地。

周校长做报告总结时指出,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结构说明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性。他强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工业4.0的颠覆性在于“智能化”生产,这种智能依靠的是数据、运算和连接,实现机器和材料、机器和机器、机器和产品的“无缝合作”,发挥1+1远远大于2的综合性效应。在工业4.0的背景下,学校应该深入思考企业制改革、怎样培养人才和构建人才、机器、产品之间的联系。

会后,电子学院自动化教学团队带领杜博士参观学校电工电子技能、高级维修电工、自动线安装与调试等实训室,并举行座谈交流。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陕铁院为陕西榆横铁路公司开展员工培训并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11月7日上午,学院与陕西榆横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在临渭校区12楼会议室,举行校企合作签字仪式暨铁路货运员、连接员培训开班典礼。学院副院长焦胜军,榆横铁路公司总经理李首君,公司总经理助理、学院管理工程系、继续教育部负责人以及31名学员参加了会议。焦胜军与李首君分别代表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并共同为 “陕西榆横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揭牌。本次培训为期2个月,培训内容涉及铁道概论、铁路运输设备、铁路行车组织、车站调车工作、综合实训等多个方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