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多式联运,需软硬件条件双提升

2017-05-27 来源:中华铁道网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印发《“十三五”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集装箱运量将达到铁路货运量20%左右。其中,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中欧班列年开行5000列左右。

伴随着“一带一路”峰会在京闭幕,随之而来的是各项建设的推进,这其中比较吸引目光的就是交通设施的建设,与之相关联的物流运输业必然会受到关注。因为只有运输通畅了,才能够有力的促进贸易交往、加强经济互动、融洽人文交流。

可以说铁路多式联运,是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驾着高科技祥云进入人们的视野的。但是其本身并不是生来“高大上”,它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当然更离不开多年来铁路人刻苦钻研积累。它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软硬件条件进一步优化支持,这既需要铁路人的继续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各界力量的加入,或者说是更多新兴力量的充实。

根据“十三五”规划的发布,中国将提升传统运输通道能力,研究构建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有序推进面向全球、连接内陆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优化集装箱场站布局,强化枢纽衔接配套,加快推进上海、宁波舟山、广州等港口铁路建设;上述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硬件条件的再提升。比如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不只是要考虑车辆的承载能力、车辆及轨枕的损耗,更基本的是运输通道要有足够向上空间。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疆域广阔,地理条件复杂,即便是在大面积开阔地带,也可能伴有丘陵地貌,隧道会成为“双层集装箱”发展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将隧道再加高就可以了,还要从工程安全性上做评估。

另外,构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打造“互联网+”服务模式,研发开放面向客户的多样化信息服务产品。虽然说我国的互联网及软件设计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要构建一个跨多部门的大平台,也并非是易事。各方数据能否无条件共享、如何实现共享、如何协调运用,这些都是摆在平台正常运营之前的现实问题。

铁路多式联运的发展规划,可以说给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了又一种可能,但想要取得喜人成绩,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就跟“一带一路”一样,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要想走更远,巩固成果并创造更好前景,在软硬件条件上得到双提升,仅靠一家之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